十一月份学习资料:劳动场域里的活泼泼生长
日期:2022-11-20 10:35:41  浏览量:1170

劳动场域里的泼泼生长

——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理念内涵与路径探寻

宗颖

(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江苏常熟21 5500)

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与此相应,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当下,在努力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叩问下,着力构建一种内生性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劳动课程显得意义深远。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如何把劳动教育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其适宜的课程样态是怎样的?我园从“五育融合”的视角进行了思考:聚焦“儿童味、自然味、生活味”的劳动课程开发,旨在以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帮助幼儿在与地域资源、生态环境的鲜活对话和积极互动中,建立与自然、生活的联结,获得生命融合的整体性教育。

、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理念内涵

幼儿劳动教育是指以幼儿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与人、事、物进行互动,习得一定劳动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培育劳动情感的教育活动。较于以往传统的劳动教育观,其区别在于不再单纯强调体力劳动或劳动结果,而是从“学用相长”的视角来关注幼儿内在的劳动品质提升。落实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活动,是以促进幼儿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培育劳动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建设理念蕴含以下三个核心要义。

(一)劳动即生活

裴斯泰洛齐提出“劳动创造生活”,他认为应把劳动作为生活的中心,学校教育应把生产劳动作为教育的中心,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劳动吧。苏霍娜林斯基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吧。国内学者主张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基地、闲暇时间、家务劳动等途径来加强幼儿的劳动教育。

基于国内外研究基础,我们认为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应指向“感觉有趣、对我有用、与我有关、贴近生活”的“学用相长”的价值诉求。

(二)资源即经验

根据杜威有关儿童经验的论述,在幼儿所有的经验内化及形成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包括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在幼儿园劳动实践中,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对于幼儿积累劳动经验、培育劳动情感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分析与梳理、优化与整合,引导幼儿利用资源进行深度的、创造性的劳动探索,可以让物质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幼儿的自身经验,帮助其在劳动实践中自主探索追寻灵感、实现自我。

(三)体验即生长

在幼儿劳动实践中,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做事”过程,又要关注他们在“做事”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把劳动看作是深人幼儿精神生活的生动经历。在整个劳动过程中,课程是教师和儿童在自然扬坡中的精神相遇、心灵交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润泽、相互唤醒。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意在支精的儿成为快乐、自信的劳动者.探究者,。使其在感知与探究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不断建构与发展。

二、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路径探寻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叫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我阳充分依托物儿生活的地城环境资源,积极创设自然生态的游戏环境,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互配合、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使幼儿在劳力劳心、亦知亦行的鲜活历程中获得完整发展。

(一)资源+模式打造“生活场”

资源是撬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支点。我们以资源特征和关键经验两条主线作为价值研判的依据,选择贴近幼儿兴趣、符合幼儿需要、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自然、生活、社会等资源,架构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创设了生活劳动课程、农耕劳动课程、工艺劳动课程等"生活场”,帮助幼儿在各种“生活场"中深度体验劳动教育。

1.生活劳动课程:着眼生活资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我们将生活劳动课程目标定为“做一个善 自理、勇自立的小主人”,从劳动习惯、劳动态度两方面人手,整合以往零散分布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活动,梳理出各年龄段幼儿生活劳动的内容,形成目标明确、内容系统的生活劳动课程体系,从衣着穿戴、盥洗如厕、物品整理等方面引导幼儿自主管理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围绕“我是小管家”主题,小班劳动内容有整理鞋袜、分类摆放餐具,中班劳动内容有擦洗小椅子、学做小帮厨,大班劳动内容有整理体育器械、自主搬运被子等,自然而然地将生活劳动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劳动教育逐渐沉淀为幼儿的行动自觉。

2.农耕劳动课程:着眼文化资源,体验农耕意趣

我们将农耕劳动课程目标定为“做一个亲自然、爱劳动的小农人”,从劳动经验、劳动品质两方面入手,聚焦农业生产、农事习俗体验,梳理出适合各年龄段幼儿进行农耕劳动的内容,帮助幼儿提升生态素养、体悟劳动精神领略文化魅力。如根据一年时序变化,我们将农耕劳动课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梳理出以农作、农食、农器、农俗、农艺为代表的“五农”课程资源,内容编排以时令节气为线索,将五大领域核心经验融于“农之乐、农之味、农之美、农之语”四大板块,让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农耕文明和自然节律。

3.工艺劳动课程:着眼自然资源,唤醒艺术创造

我们将工艺劳动课程目标定为“做一个乐畅想、巧创造的小达人”,从劳动审美、劳动创造两方面人手,把零散的手工活动变为有序的劳动课程,梳理出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工艺劳动的内容.通过“六艺”劳动活动(布艺、纸艺农艺草艺.木艺泥艺),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理念出发.使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自觉感知“劳动的艺术”,学会“艺术地生活”。如针对自然材料泥沙,我们构建了"探泥玩泥、用泥、创泥"四大板块,鼓励幼儿充分利用感官与泥沙互动,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感受传统陶泥文化的魅力。

(二) “项目+模式,打造“引力场

如何引导幼儿在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劳动经验的过程中产生深度体验、引发深度学习?我们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劳动课程,在开放的劳动环境中,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下,鼓励幼儿围绕劳动任务情境开展一系列劳动探究活动,在游戏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

1.集体性项目活动:问题驱动,创造更有深度的学习空间

集体性项目活动不仅呈现了幼儿对问题的选择、探究解决的过程,还呈现了“提出问题一寻求方案一重组经验一建构知识"的深度学习过程。如在工艺劳动中,孩子们积累了许多创意劳动作品;这些作品该如何处理呢?经过师幼讨论,孩子们一致同意建造一所博物馆来存放作品,于是“建造博物馆”的项目自然生成。“建造博物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发出招募令、组建核心团队一反复圆桌会议、统一设计理念一-召开听证会、建立游戏公约-分组实施、联手建立博物馆”。在劳动现场,有的孩子负责规划场地,有的孩子负责归类材料,有的孩子负责制作展示牌,有的孩子负责海报宣传。纵观整个“建造博物馆"项目,

孩子们动手动脑,经历了规划、选材、测量、决策倾听、表达、工具使用等行为和事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2.社团式项目活动:角色交互,创造更有宽度的探究空间

较于集体性项目活动,社团式项目活动更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与兴趣需要。教师通过创设-个个专项劳动任务情境,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此外,我们基于整合、联系的视角投放材料、设计活动,充分发挥多社联动的作用,使各个社团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不断促成新的教育生长点。例如,围绕"布艺劳动"项目,我们在农耕坊开辟了棉花种植区,支持幼儿体验棉花从原料种植到加工生产成棉布的过程;在木工坊投放了木条、布块等材料,支持幼儿尝试制作布艺家具;在曲艺坊投放了布艺道具,支持幼儿探索布在表演游戏中的多种.....-了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之外,我们还鼓励幼儿走出布艺坊,通过“订单”的方式,寻求其他工作坊的帮助,在多坊联动中促进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制作香囊"项目中,布艺坊的孩子在完成裁剪、装饰、缝制之后,向农耕坊发出““订单",由农耕坊的孩子帮忙寻找各种带有香味的草药,完成填充。如此,在多样化的社团式项项目活动推进下,孩子们的角色是多元交互的,他们不断地尝试、探索,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始终伴随着劳动全过程。

3.联建式项目活动:亲子互动,, 创造更有温度的情感空间

联建式项目活动是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组织幼儿开展社会职业劳动、课程研学基地劳动、亲子互动劳动、社群服务劳动等体验活动,强调真实性、开放性.挑战性。例如,我们在夏收之时组织幼儿开展了“缤纷夏日乐享农趣"亲子项目活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来到园外种植基地,通过学农插秧、观察麦田、细筛菜籽等,体验乡间农趣。再如,我们结合“千村美居"工程(我市一项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质量的民生工程),鼓励幼儿以班级自然角为实践基地,开启了“打造美丽庭院"项目劳动,邀请爷爷奶奶来园,家园共同将各种劳动资源、劳艺作品进行组合、叠加,打造孩子们心中的美丽庭院,以劳创美,实现劳创融合。温馨的亲子陪伴,积极的亲子互动,营造了一个个有温度的劳动实践场域。

(三)“节日+”模式,打造“浸润场”

1.融入传统节日,关照幼儿劳动场城中的深刻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淀的精神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我们将传统节日节气引人劳动课程,让幼儿在多维感知表征和思考中感受传统节日节气的美好寓意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谷雨时,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园外稻田基地,让孩子们在稻田里体验脚踩大地背朝蓝天的耕作,感受“粒粒皆辛苦”;在重阳节,我们带领幼儿制作重阳糕点,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体验“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端午节,我们邀请身为非遗传承人的家长走进班级,为孩子们讲解制香材料,体验艾草香囊制作的传统工序。

在这些“浸润场”中幼儿以独特的观察视角认识自然状态下的泥土水、阳光、空气、动物.植物,发现了物萌芽、生枝、展叶开花、结果的生长秘密,.感受着四季更迭、万物变换。沟通

2.自创主题节日,促进幼儿劳动场域中的心灵

劳动课程带 给幼儿的不仅仅是经验的唤醒、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拓展,更是心心灵语言的孕育和萌发。在劳动课程实践中,我们关注幼儿情感体验下的劳动素养整体提升。如我们设立了“叮叮当当”改造节(工艺劳动)、“洗洗刷刷"生活节(生活劳动)、“忙忙碌碌”春耕节(农耕劳动)、“呕当呕当”建筑节(工程劳动)、“红红火火”收获节(劳动成果)等园创节日,从生活实际出发,架构主题鲜明、任务明确的劳动情境,使孩子们将爱融人生活,把爱印进成长,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生活充满了鲜活的想象与创造,开始对劳动真谛有了更深的觉知,对生活美好有了更生动的表达,对生命关怀有了更真实动人的诠释0。“孩子的每一次劳动, 都在打磨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幼儿劳动的过程就是联通自然、联通生活、联通自我的过程。在整个劳动课程实践中,我们看见了儿童,看见了劳动场域里活泼泼的生长,从“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发现了“一百个成长中的儿童" ;我们看见了教师,看见了师幼共长的“劳动对话”方式,从“一百个评价视角"中发现了“一-百个教育意义”。诚然,幼儿园劳动课程的建构之路不在于繁文缛节的堆砌,也无须独辟特色蹊径,而是需要每个园所聚焦儿童视角,通过深耕实践把劳动的口号化为目之所及的生活,让劳动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耕得深”,如此才能把劳动教育印进幼儿生命成长的底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