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主体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实践性活动,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只有激发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功感和价值感,才能让幼儿真正喜欢上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生活是幼儿劳动的真实场域,生活中的劳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只要到了一定的生活环节就会出现。幼儿园劳动教育来源于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常态化、规定性、固定性的特点。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吃、喝、拉、撒、睡,由这些生活环节所带来的劳动教育,适应并能够满足幼儿更好地生长和生活的需要,如剥鸡蛋皮、洗手、漱口、自我服务等。还有一些劳动教育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秩序性要求所产生的,适应于集体生活,便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班级和园所环境氛围,如椅子、水杯按照指定位置摆放,衣物的整理与存放以及一些环境清洁工作。
然而,常态化、规定性、固定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幼儿只能被动执行老师的指令,幼儿的劳动实践中蕴含着对劳动任务的规划、设计、操作和团队合作的内容,蕴含着做事有始有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等习惯和品质的养成,蕴含着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认知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包含操作与思考、合作与探究、选择与问题解决等实践过程,蕴含着主动学习的要素。
本研究借鉴高宽(High-Scope)课程提倡的主动学习理念,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本身的特点,从内在动机、自主选择、操作探究、完整体验四个方面分析幼儿园劳动教育中蕴含的主动学习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使幼儿的活动目的指向活动本身,活动本身能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它包含兴趣驱动和胜任感驱动。
幼儿园的劳动任务有些是教师提出的,有些是幼儿自己发起的,不论是哪一种,只要幼儿有参与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其中,就能够有始有终、专注地完成,这就是兴趣驱动。这其中,一种是直接兴趣,即幼儿对劳动任务本身充满好奇心、探索欲,或满足于劳动操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如照料植物、小动物,帮助别的小朋友梳小辫等。另一种是应情境而生的兴趣,即劳动情境带有即时信息,幼儿在当时的情境下产生了劳动兴趣,如桌子上洒了水,幼儿就想去擦水,水龙头粘上肥皂泡,幼儿就想把它们洗掉等。
胜任感驱动是指幼儿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自信心,这种胜任感会影响劳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目标的耐力。胜任感驱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任务的难易适度,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幼儿跳一跳够得着。二是劳动任务应适度新颖或出现新情况,正如皮亚杰提出的“适度新颖原则”,认为“儿童的学习材料必须和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足够新颖,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促进学习”。幼儿在进行劳动时,如果出现一些新情况,产生一些新问题,对幼儿构成适度挑战,胜任感就会驱动幼儿想各种办法去解决。
教师支持策略
善于观察,发挥教育智慧
细碎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劳动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分析幼儿,及时捕捉、提取即时信息,时时、事事以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将应情境而生的劳动兴趣转化成劳动机会,使幼儿瞬时的兴趣有机会转化为具体的劳动操作,养成恒定、持久的劳动品质。
顺应和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应在了解幼儿个性、喜好和需要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对于教师发起的、没有引起幼儿足够兴趣的劳动,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午睡前整理衣物环节,常常会有幼儿不好好整理,教师可以设计“小小服装店”活动,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
尊重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既有自我服务的劳动,也有服务于集体的劳动。从小班开始,应先把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中班,可以让幼儿从事服务于班级和家庭的劳动;到了大班,可以让幼儿进行服务于全园的劳动,还可以走进社区,作为小志愿者,为社区服务。从自我到家庭、班级,再到园所、社区,幼儿可胜任的劳动范围逐渐扩大。
适度增加任务的新异性和挑战性
新异事物或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容易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摆弄、操作、探究的行为,如美食坊增添了新厨具,幼儿会争先恐后地尝试体验。教师应适度增加任务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内在愿望;当劳动内容本身出现新问题时,教师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幼儿。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以奖励、惩罚为主的外部强化并不能真正地、长久地让幼儿喜欢上劳动。
案例一
晚餐结束后,孩子们来到楼道排队准备离园。这时,中班保育肖老师从后面急匆匆地跑过来,边跑边说:“大班孩子们让一让,我过去送餐具,来不及了,弟弟妹妹们也要放学了。”看着肖老师着急的样子,孩子们赶紧让路。肖老师打开运餐电梯,拉出餐车,上面有餐盆、餐桶,里面放着满满的盘子、碗,还有装着水杯的袋子。这时明润说:“肖老师,我帮您拿水杯袋子吧?”肖老师说:“你能行吗?”明润点点头。这时,杰宝、一飞也都纷纷上前帮忙,明润对杰宝和一飞说:“大家抓住水杯袋子的口,不然万一口开了水杯就掉出来了。”杰宝回答:“知道!”平时老师教过一只手抓住袋口,拿不动也可以托着底部抱着。一飞问明润送去哪里,明润说:“跟我走。”一下子,楼上三个班的水杯袋子和分餐盆,都被几个小伙伴分着拿走了。孩子们跟着肖老师送完餐具后,马上小跑着回到了队伍中。明润说,感觉跟快递员似的,怕送完了赶不上离园,现在赶回来了真高兴。大家给几个小伙伴鼓掌,纷纷说“下次换我去”。
案例分析
1.幼儿看到老师着急送餐具,主动提出帮老师送,这是因情境而生发的劳动兴趣,具有随机生成的特点。
2.幼儿具有完成任务的胜任感、能力感。幼儿在日常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包括失败的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劳动经验,幼儿有信心能够帮助老师快速完成任务,这种胜任感、能力感驱使幼儿勇于承担任务。
3.教师把握住了教育契机,顺应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帮助送餐具的劳动愿望,激发起内在动机,培养了幼儿主动承担、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从而使幼儿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体验。
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体现在幼儿能够自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有很多自主选择劳动内容的机会,在相同的内容里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选择。比如,在种植前规划种植园地,幼儿讨论并决定种什么、种在哪里;可以选择种草莓、种向日葵等不同的植物;也可以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松土、挖坑、填埋等不同的具体工作。确定劳动任务后,幼儿可以自己决定操作步骤、方法和工具,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分解和安排劳动任务,以及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法。最后,幼儿可以共同商量并确定劳动伙伴和如何分工。
教师支持策略
提供适宜的材料与工具
充足而适宜的材料是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劳动的充分条件。材料与工具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如清扫工具要适合幼儿身高和手的大小,烹饪工具、种植工具要具备安全性;材料与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要适当,因为过多或过少都会干扰幼儿的选择;材料与工具的功能要有利于任务的达成。
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即便是出于建立班级秩序的需要而由教师发起的劳动,也不意味着所有的规则都由教师来制定。幼儿也可以是规则制定的发起者、决定者。而且,教师要让幼儿了解规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是可变的、灵活的。
案例二
在种植西梅核的时候,小毅、坤坤和小美非常好奇西梅核里边的样子,经过探讨,他们决定去木工坊寻找工具砸开西梅核。小毅选择用锤子,他将西梅核放在桌子上,用双手持锤敲击。刚一砸,西梅核就弹了出去。“劲用大了,这回轻一点。”小毅一边说一边改为单手敲击,西梅核这回又滑了出去。小毅想了想,又看了看旁边的工具墙,从工具墙上取下一套防护用具。他把护目镜、防护服、手套一一武装上,大胆地拿着锤子敲击起来。有了小毅的经验,小美和坤坤也都戴上防护用具。坤坤选择用钳子把西梅核夹开。最开始,他夹西梅核两边扁扁的地方,那里比较好夹,但是两边夹碎后中间的硬壳还是不好打开。于是坤坤尝试夹硬核中间的部分,可是试了几下发现中间坚硬的部分自己夹不动。正当坤坤打算更换工具的时候,他又看了一下钳子,说道:“钳子头也可以当锤子呀,一个工具可以有很多种用法。”于是坤坤把钳子当作锤子沿着刚刚夹开的裂缝进行敲击。
(摘自东城区光明幼儿园王鹤老师的教育案例《种子故事》)
案例分析
1.幼儿园的环境和材料具有开放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取,能找到与探究内容相匹配的工具来支撑劳动探究。
2.幼儿砸开西梅核的整个过程,都是自主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和工具,教师只是观察,并没有干预,以此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幼儿从一开始没有穿戴防护用具,到后来自行采取保护措施,说明幼儿对规则的执行不是僵化的,他们理解了劳动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操作探究
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操作探究主要表现在动手操作、思维参与和问题解决几方面。动手操作是幼儿劳动的外显形态和本质特点,无论是清洁类还是整理类、烹饪类、照料类、制作类劳动,都离不开手的动作。被动执行操作是机械的、索然无味的,而主动探究操作则是幼儿乐享其中的。
思维参与体现在劳动过程中有分析、比较、联系、评价甚至反思等思维过程,即便是认知性劳动,也要在观察、感知、分享、交流中获取直接经验。另外,幼儿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劳动,如整理收纳衣物,既是为了整洁,也是为了更快捷地找到。
在幼儿自主探究的劳动中,一定会遇到问题或困难。有时候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新问题,出现“问题串”;也有时面对一个问题,幼儿想出多种办法,然后逐一验证最优方案。这些,都需要幼儿在已经获得的理解与新的经验之间取得平衡。
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要学会放手
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一切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交给幼儿,尤其是服务于集体的劳动,让幼儿规划设计如何完成任务。没有教师的控制与指导,幼儿一定会遇到问题,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分析、比较、判断、辨识、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有团队合作、分工、协商、讨论等社会学习,劳动的价值就不再仅仅是动手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规划到解决问题,高阶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及时、适当地给予支架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抛给幼儿的“问题串”把劳动过程串起来,自然而然地变成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在幼儿初学一项劳动技能时给予必要的动作示范,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必要时提供引导、帮助,使活动有始有终,帮助幼儿养成坚持的劳动意志品质。
案例三
又到了周五大扫除的时间,孩子们非常激动,拿着各种劳动工具,开始了清洁“工作”。就在小朋友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睡眠室传来一个声音:“这儿我都擦了,你怎么还擦啊?”这时,教室里的槿槿对德德说:“窗台我都擦完了,别擦了。”另外一边的盥洗室里也传出声音:“还有哪儿没擦吗?”“我也不知道。”
大扫除结束后,我问孩子们:“你们刚才在大扫除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有的地方都擦过了,可是有的小朋友还要擦,而且还有没擦的地方。”“我不知道哪儿擦了,哪儿没擦。”面对孩子们发现的这些问题,我问他们:“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诗诗说:“可以告诉小朋友,什么地方擦过了。”熹熹马上反驳说道:“那你不可能跟每个小朋友都说一遍呀!”尧尧说:“我有一个好办法,把擦过的地方做个标记,这样小朋友一看标记就知道这儿擦过了,可以选择别的地方擦。”予诺说:“我觉得把需要擦的地方做上标记,擦过了就把标记取下来。”槿槿说:“我觉得可以把需要擦的地方先做上标记,擦过的在这个标记旁边贴一个笑脸,证明擦过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出主意想办法。到底谁的方法好呢?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决定从尧尧的方法开始逐个进行尝试,一周尝试一个方法。
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发现尧尧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会出现有些小朋友不知道该擦什么地方、盲目地进行劳动的现象。在尝试予诺的方法时,孩子们发现能够解决之前的问题,而且小朋友劳动更有目的,知道应该擦哪些地方。当所有标记都被取下,说明所有地方都被打扫过。尝试槿槿的方法时,孩子们发现有点太麻烦了。经过三周大扫除的尝试,孩子们一致认为予诺的方法既简便又有效,最终决定每周的大扫除采取予诺“需要擦的地方先做上标记,擦过的地方取下标记”的方法。经过小朋友们的群策群力,大扫除过程中再也没有出现重复打扫、没人打扫或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打扫没打扫的情况了。而且,孩子们每次劳动的目的更明确、更清晰了,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相互配合,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摘自北京市第七幼儿园张莹雪老师的教育案例《大扫除风波》)
案例分析
1.教师充分信任幼儿,将大扫除的劳动机会交给幼儿。幼儿对多种方法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最终的成果,对劳动价值的感受更加深刻。
2.幼儿遇到的“重复擦”“漏擦”“不知道擦哪里”等一系列问题,为幼儿提供了绝好的主动学习机会。教师善于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把问题抛给幼儿,用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尝试探究,用真实的劳动情境提高了幼儿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幼儿经历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思维过程,反复实践、逐一验证,最终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出想劳动、爱劳动的内部动机,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劳动素养。
完整体验
完整体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事件为单位进行环节转换,以每一个幼儿劳动任务的达成度为标准,而不是以固定的作息时间为标准决定幼儿劳动的终止与否。如清理落叶、整理图书,完整体验应该是把落叶清理干净、把书籍收纳摆放整齐,再进入下一个环节。二是要让幼儿有感受、体验自己劳动结果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分享、评价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的物化的劳动成果。
教师支持策略
尊重幼儿完整的劳动过程
给幼儿充足的劳动时间体验整个劳动过程。在一个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是僵化、机械地执行作息时间表。在环节转换时,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的情况作出灵活和弹性的安排,鼓励或支持幼儿继续完成,更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劳动完整性的需求。幼儿是愿意有始有终地完成劳动的,因为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幼儿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的积累会促使幼儿的自发劳动逐渐变为自觉行为。
让幼儿充分感受自己的劳动果实
劳动完成后,教师可通过照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认可和赞赏幼儿的劳动成果。幼儿通过与同伴交流、分享过程性经验,回顾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过程和方法,能更好地感受自己完整的劳动成果。教师评鉴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幼儿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付出与收获的关系,由此所带来的愉悦和自我价值感,更容易激发劳动的内部动机。
总之,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不能因为其规定性、操作性而弱化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要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和学习者,是班级生活的小主人,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小能手。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不断获得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信任幼儿,鼓励、赞赏幼儿,在此基础上,支持、引导幼儿。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教师一定会发现更多培养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劳动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