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本身的意思有:回过头看;回想过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某一时期事态的总的观察。回顾在科学探究中具有反思过程、总结方法、发现证据、形成结论等作用。近两年,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等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动植物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回顾探究过程,提取观察信息,建构科学经验,总结方法与策略。
一、在回顾中整理经验,强化体验
种植是幼儿园开展动植物探究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幼儿在实际参与种植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有关植物生长发育及其与泥土、阳光、温度、水等关系的感性认识,获得使用工具种植植物的具体方法,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辛苦。
秋种时间到了,大班幼儿通过调查和讨论,决定种植冬小麦。在幼儿园经验丰富的园丁爷爷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翻地、平地、打垄、挖沟、撒麦种、埋麦种。种完小麦后,为了整理种植经验,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回顾。
教师将幼儿种小麦的照片展示在大屏幕上,问:“你们做了哪些事情?”孩子们纷纷说:“我拿尖头铁钎松土。”“我用平头铁钎堆小路。”“我们小组一起挖了好长好长的沟,还撒种子了。”幼儿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种植经历,还描述了种植活动中发生的趣事。教师接着请幼儿分组画出种小麦的过程,幼儿画完后分享讲述。有的幼儿说:“我们第一步先翻土,把土全部翻完,再把硬的土块打碎;接着我们用平头铁钎往中间堆出一条小路;堆完了我们就在地里挖出一条长长的沟,把挖出来的土放在小路上;第四步,把小麦种子撒到沟里;第五步,用土把沟埋上,又给小麦浇了水。”幼儿亲历种植后,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照片,交流再现种植情景,然后以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表现、表达种植过程。幼儿在一系列回顾活动中总结整理了种植经验,增进了对小麦发芽需要水、土壤等条件的认识,也锻炼了完整、有序、清楚表述的能力。
在引导幼儿回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问到关于情感态度的问题,这种回顾强化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大班幼儿种完小麦后,教师问:“你们喜欢种地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们喜欢劳动。”“种地可以长出粮食来吃。”“挖土好玩。”“我们喜欢看它们长起来的样子。”有一个孩子居然说:“为人民服务高兴!”当教师问幼儿累不累时,他们更是骄傲地说:“不累,累啥?”教师说:“你们这么喜欢种地,能用动作表示一下有多喜欢吗?”一个孩子伸展双臂说:“这么多,100分。”他旁边的一个平时寡言少语的孩子忽然张开手臂说道:“1000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在回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幼儿在探究动植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隐藏于活动中,幼儿难以察觉。通过回顾可以帮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
一天下午,大班幼儿带着零起点厘米尺到种植园观察自己认领的蒜苗,并为蒜苗量“身高”。记录时,萌萌将蒜苗实际的4个叶片画成了5个。测量时,沫沫将蒜苗弯着贴在量尺上,记录了结果。教师没有当场纠正,而是在一旁用手机拍摄了图片和小视频。回到班里,教师展示了萌萌认领的蒜苗图片和记录下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实际的蒜苗和记录的蒜苗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发现“蒜苗叶片数量不一样”这一个问题。“应该怎样记录蒜苗呢?”教师问,孩子们说:“要仔细看。”“要画得一样。”在交流中幼儿强化了仔细观察、如实记录的实证意识。教师又将幼儿把蒜苗捋直了测量和把蒜苗弯曲测量的视频进行了回放,问:“看看这两个小朋友的动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说:“沫沫量的这个小蒜苗弯腰了,不直就量得不准。”“熙雨量得对,尺子要贴着蒜苗。”大多数幼儿都有量身高的经历,具有直立测量、测量尺与被测量物要重合的经验,他们对同伴的分析表示了认同。
小班幼儿喂养的一只乌龟死了,教师带着幼儿把小乌龟埋在了树下,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说:“小乌龟,我想你。”教师问:“小乌龟为什么会死呢?”孩子们说不知道。教师说:“中二班的乌龟养得特别好,我们去问问他们吧。”于是,小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到中班哥哥姐姐们,询问他们是如何照料乌龟的。中班幼儿为弟弟妹妹们展示了他们的观察记录表,还介绍了每天要做的事情:给乌龟喂食、换水,带乌龟散步、晒太阳。教师问小班幼儿:“你们每天为小乌龟做了什么呢?”小班幼儿说:“给小乌龟喂吃的。”中班幼儿问道:“我们喂的是龟粮和肉,你们喂的是什么?”小班幼儿高兴地说:“我们喂的也是龟粮和肉。”中班幼儿看着记录表又问道:“你们换水吗?”小班幼儿摇头。中班幼儿自豪地说:“我们每天都换水,乌龟喜欢干净的水。那你们带小乌龟散步吗?”“没有带它散步。”小班幼儿明白了,原来中班的哥哥姐姐们每天除了给乌龟喂食,还要给乌龟换水,带乌龟晒太阳,这样小乌龟才会长得好。乌龟死亡的事件引发了小班幼儿学习照料乌龟的需要,教师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中班幼儿喂养乌龟的经验,及时组织了一次同伴互助式学习。通过回顾、对比照料乌龟的方法,小班幼儿获得了喂养乌龟的经验,激发了照顾好小动物的愿望,中班幼儿因为自己的经验被弟弟妹妹们学习,而更具成就感和责任心。
三、在回顾中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在动植物探究活动中,大班幼儿已经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回顾、分析,比较观察记录的信息。幼儿能够更清楚地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等,形成有依据的解释和结论。
中班幼儿在喂养乌龟的过程中,值日生每天都会对乌龟进食、散步、清洁情况做记录。秋冬季节,班级室温逐渐降低,乌龟的进食量也随之减少了,这一现象反映出动物的习性与温度的适应关系。怎样引导幼儿发现这一关系呢?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了这段时间的乌龟喂养记录。2018年10月,乌龟每天吃5~8粒龟粮或肉粒。11月的记录是这样的:11月5日,吃了2粒;6日、7日没有吃东西;8日,吃了1粒;9日、10日没有吃东西;12日,吃了2粒;13日,吃了1粒;15日、16日没吃东西;19日、20日每天吃了1粒;21日~ 25日,几名值日生都记录了同样的内容——乌龟没有吃东西。幼儿通过统计观察记录表上的信息发现,到了11月份,乌龟进食量明显少了,最近5天乌龟都没有吃东西。看到统计结果,孩子们说:“老师,乌龟好几天不吃东西了。”教師说:“是啊,怎么回事呢?你们喂的食物跟以前一样吗?”孩子们说:“一样,我们喂的还是龟粮和肉。”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10月份他们照料乌龟时的照片:“看看10月份你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幼儿发现,那时候有的小朋友穿的是毛衣,有的小朋友穿的是衬衣和外套。“你们现在穿什么衣服?”教师又问,孩子们说:“棉袄。”教师追问:“为什么穿棉袄?”天天说:“天冷了。”苗苗突然想到了什么,问:“老师,是不是天变冷了,乌龟要冬眠了?”其他孩子也说:“对,现在是冬天了,我妈妈说很多动物会冬眠,冬眠了就不吃东西了。”孩子们明白了:天冷了,乌龟要冬眠,所以它吃得越来越少了。
寒假前,教师再次引导幼儿翻看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月底的喂养记录,教师问:“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说:“乌龟不吃东西了。”“有时候吃一点。”教师又问:“你们看喂养记录,还有什么发现?”“乌龟不散步了!”浩浩指着喂养记录“散步”栏目中的一列“×”说,教师追问:“为什么呢?”孩子们说:“太冷了,小乌龟不想吃,也不想动了!”
幼儿平时在照料乌龟和做喂养记录的过程中也感觉到乌龟进食量的变化,但这些印象是模糊的、零碎的。他们通过回顾喂养记录,重点提取乌龟进食量变化的信息,清楚看到了秋季过后天气变冷,小乌龟进食减少的现象,在对比分析前后记录的过程中,形成了“太冷了,小乌龟不想吃,也不想动了”的结论。
大班幼儿昊昊的爸爸带来一个小鸡孵化箱,供孩子们观察小鸡孵化的过程。在昊昊爸爸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都在暗处用手电筒照射鸡蛋,观察鸡卵的变化,然后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到的小鸡胚胎、孵化箱里的温度、当天的日期和孵化的天数(见下页图)。小鸡出壳后,教师引导幼儿拿出自己的记录本,回顾小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你记录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孩子说记录了时间,发现小鸡出壳用了22天;有的孩子说发现第7天的时候鸡蛋里有了血丝。教师请幼儿按照时间顺序一起找一找鸡蛋出现血丝、出现一个小黑点、出现两个小黑点、出现一团黑色东西、小鸡出壳的时间点。孩子们发现第7天出现了血丝,第8天看到鸡蛋里有一个小黑点,第11天看到鸡蛋红红的一团里有两个黑点,第15天的时候鸡蛋里有黑色的一团,后来这一团越来越大,第22天的时候,13、14、18、19、23号蛋里的小鸡破壳而出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将鸡蛋里的明显变化和时间信息整理在记录表上,然后看着记录表描述了鸡卵的变化过程。通过回顾和描述从鸡卵到小鸡各个阶段明显的变化,幼儿对小鸡的胚胎发育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鸡具有较长的生长发育周期,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育特征。引导幼儿回顾、提取观察记录表中的时间点和小鸡胚胎变化的信息,能够帮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小鸡作为卵生鸟类的特有发育过程。
四、在回顾中总结方法,建构策略
在探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探究方法、策略的获得离不开反思、总结和提炼。幼儿对亲身经历的事情印象深刻,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方法和策略。
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幼儿探究动植物的核心经验之一,这需要幼儿确定观察对象,通过前后对比观察才能获得。在最初探究冬小麦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观察记录的冬小麦不是同一株,“长高了”等结论没有建立在对同一对象前后对比的基础上,也就没有了事实依据。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认领一株小麦苗作为观察对象。他们尝试了各种标记的方法:给自己认领的小麦苗夹夹子、系绳子,在布中间剪个洞套在麦苗身上等。但在第一次做标记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毛根不好拧,毛线系不好,布的标记盖在了其他麦苗上,塑料袋的标记被风吹走,夹子夹在了小麦苗的叶子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孩子们再次讨论后进行了调整。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了前后两次给麦苗做标记的经历。教师问:“第一次你用什么方法给小麦苗做的标记?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第二次你又是怎么样给小麦苗做的标记?解决第一次的问题了吗?”萱萱说:“我是用的夹子。第一次找不到根,夹到叶子上了,也把别的小麦苗给夹坏了。第二次我叫熙雨来帮忙,就弄好啦。”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萱萱回答:“我把小麦苗从下往上弄直,熙雨用夹子夹在根上。”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次从上面夹,夹到了麦苗,这一次就换到了根部,你改变了位置,找到了能套住麦苗又不伤到麦苗的方法。以后再遇到困难会怎么办?”“我会请小朋友来帮忙!”萱萱说。煜煜说:“我第一次是用毛根做的标记,有很多的叶子分叉了套不上去,心里很着急。第二次我还用的毛根,从根部往上套,扭一下就好了。”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煜煜说:“我是回来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后知道的。以后再遇到困难,我会请小朋友来一起商量。”依然说:“我第一次是用绳子,找不到根,小麦苗太密了。第二次我换了个位置,找了个不怎么密的地方。这是洋洋告诉我的,他说不要放弃,多试一试。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放弃。”幼儿在回顾给小麦苗做标记的过程中,不仅明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收获了同伴合作、相互商量、倾听意见、不放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对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策略性认识,是幼儿元认知能力发展的一大步。
在动植物探究活動中,我们要根据《指南》中的目标,根据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幼儿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回顾,综合思考探究的过程,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发现现象及事物间的联系,形成有依据的解释与结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