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锂
(杭州市钱塘区江潮幼儿园,杭州 310018)
一、项目缘起
欣欣妈妈在家园互动手册中给我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陈老师,我家欣欣非常喜欢搭积木,每天在家,他都会把所有的积木都倒在地上玩。可是玩不了多久,他就会把积木扔在一旁,转战别处去玩别的玩具了。玩结束后,他从来不整理,家里四处都是散乱的玩具。我想请教老师们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欣欣妈妈的苦恼是个案,还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我以钉钉见面会的形式展开了初步调查。“孩子在家,你们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当我拋出这个问题时,妈妈们的话匣子瞬间被打开了,纷纷诉说孩子们的捣蛋行为。其中,“孩子不会整理玩具”是大家的焦点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家长解决这个共同的大难题。
当家庭成为教育活动的第一现场时,家长不仅仅是家长,还身兼者教师的身份。于是,我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家长在家陪伴的契机,把教师的活动指导转化为家庭指导,以幼儿为主、家长为辅、教师协助的方式解决现有的难题。家庭微项目以幼儿园为指导,以家庭为单位,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家庭中真实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人手,家长协助、支持孩子开展实践体验性的探究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陪伴者和引领者,为家庭实践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不断推进项目的开展。
二、实践历程
(一)寻找原因:家园共同商议确定主题
首先,我通过线上互动平台与家长围绕“孩子收玩具为什么这么难”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家长们纷纷交流了孩子收拾玩具的现状。
A妈妈说:我家玩具太多了,我自己整理都感觉无从下手。
B妈妈说:我让她收拾,她说不收了,反正明天还要玩的。
C妈妈说:家里的收纳盒没有标签,让他从哪里拿放回哪里去,好像有点困难。
听了妈妈们的想法后,我梳理出孩子们在家整理玩具难的主要原因:
1.家里玩具太多,空间太小,没有地方放;
2.收纳筐的摆放位置和标识不明确,孩子不知道往哪里收、怎么收;
3.家长缺乏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耐心,看到孩子整理得费劲或不好,就崇性代劳;
4.家长没有持之以恒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意识。
(二)发散性思考:引导孩子自主发现、解决问题
1.幼儿初次整理,发现问题
我和家长进行线上沟通,孩子玩好玩具后,让孩子自主收拾整理。家长只做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将游戏现场照片或典型行为的视頻拍摄下来给孩子看,并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看后的恐受。
2.家长陪同再整理,梳理问题
发现间题后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就菠励和陪同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整理实践。在家长的有意识引导下,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在整理过程中週到的“因难”:“我把玩具都堆在一起,但我不知道怎么分。”“玩具收纳框太少了,根本不够用。”……
经过抗梳理,我抛出四个问题,要求家长以聊天的形式与孩子共同协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1:家里的玩具太多了,怎么办?
定期整理玩具,把破损的玩具扔掉;把不想玩的玩具通过跳蛋市场卖掉;把现在不大适合玩的“小时候”的玩具分享给弟弟妹妹们;把玩具分分类,轮换着玩。
同题2:玩具收纳筐太少了,怎么办?
可以购买,也可以利用皮旧物品自制收纳盒。
问题3:玩具零乱难整理,怎么办?
告诉孩子可以按照玩具的功能、种类、大小、颜色或形状进行整理;书本合上后先理平整,再整齐地放到书柜上;可以先收拾大的、古地方的那些玩具,然后再收拾小的、零碎的玩具等。
问题4:找不到己整理好的玩具,怎么办?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画下、写下各种标记符号并张贴在玩具收纳筐或玩具柜上。
(三)体验与探究:教师献计献策,巧用支架助力整理习惯养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孩子们的整理意识慢慢提高了,整理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家长们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孩子们只是情绪高涨时坚持了几天,很快又开始“撒手不管”。如何让孩子的整理习惯能持之以恒?于是,我不定期推送了很多的优质资源,让家长参考借鉴。
1.巧听故事,让孩子有意识收玩具
由于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教育方法必领直观形象,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理解。比如,用枚事引导幼儿收拾玩具就远比枯燥的讲道理有效得多。
2.巧设规则,让孩子习惯收玩具
家长与孩子约定可以玩玩具的范围,让孩子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或一个固定的房间玩,这样孩子有一个专属的“撒欢”空间。也可以跟孩子约定:每次只玩一种玩具,玩好将玩具送回家之后才能换一种玩具。对没有整理的行为也需进行约法三章的“惩罚”,如:要隔一段时间才能玩;下次类似的玩具不再购买,等等。
3.巧玩游戏,让孩子爱收玩具、会收玩具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用体验式游戏让幼儿明白正确收拾、整理玩具的方法。
游戏一:边唱边收
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平日熟悉、喜欢的儿歌旋律,跟孩子一起编一首关于收玩具的歌曲,比如利用经典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创编歌词:“玩具玩具我最爱,做做游戏过家家,玩好玩具送回家,好像许多小宝宝⋯“用喜欢的唱歌代替强制性命令,让收玩具这件事情更有趣。
游戏二:木头人
比赛的形式深受孩子的喜爱,可以将收纳玩具的比赛融人木头人游戏。妈妈用手机放一首比较活泼、快节奏的音乐,作为爸爸和孩子比賽收玩具的信号。当音乐响起,就迅速行动,音乐一停,就像木头人停止行动,如此反复。最后,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拾好。
游戏三:任务大作战
家长和孩子人手一个收纳盒或收纳箱,根据游戏情节来收纳。比如,针对很多女孩子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的特质,可以一起玩魔法棒的游戏,一起把玩具都空到“废法 盒"中,看谁变得快;针对男孩子喜欢军事坦克的特质,可以一起玩装子弹的游戏,起把玩具装进“坦克”,看谁装得多,装得快。
游戏四:管理员
把玩具收纳柜或收纳盒都编上房间号,让孩子当玩具宿舍管理员,为玩具们分配“宿舍〞,要他记得房间的主人,并动手做上自己喜欢的标识。一旦孩子出现忘了整理玩具或者乱送宿舍的现象,妈妈或是家里的其他人都可以带着玩具来进行投诉:“我要回自己的家,我的家住在哪里呀?”
4.巧用表格,让孩子坚持收玩具
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表格,再一起制订整理规则。让孩子选择“。”“V”等表征形式作为自己坚持整理玩具的奖励标识。只要孩子能够动手整理玩具,哪怕就只是一会儿,也可以得到“”或“V”。当孩子得到的“。”或“y”累计达到一定的数量,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展示与分享:提供云分享平台,借鉴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我努力挖掘家庭中优秀的玩具整理案例,鼓厕家长和孩子将有效的经验方法、有趣的经历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元的方式进行云分享。
1.关于整理的资料
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实践过的相对比较好的玩具分类标识或其他资料上传分享到班级圈,让更多的家长通过观察比较,反思调整,借鉴学习,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共享。
2.关于整理的故事
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哇时刻”,可以是日常收玩具过程中某个片段的分享,或是整理活动中特别有趣的生发游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分享。
3.关于整理的视频
鼓励家长将幼儿日常整理中有趣或难忘的瞬间,以视频方式分享到班级群。同伴是最好的学习资源,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幼儿学有所依,改善自身行为。
三、实践反思
(一)对“家庭微项目”的反思:步步为营,方能开展有方
针对幼儿如何收拾整理玩具的问题,我们主要以微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以孩子为主,家长为辅,解决家庭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家园真共育。具体实践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主题(发现家庭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第三步:体验和探究(运用观察、访谈、操作、创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和探究);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
(二)对“家园真共育”的反思:各有所获,方能实现真共育
本次家庭微项目的成功开展助力家园合作,让孩子、家长和教师均有不同的收获与发展,实现家园真共育。
1.幼儿的收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促进各方面经验的发展,慢慢地有了分类意识,掌握了一些摆放技巧,逐步学会整理、愿意整理、爱上整理。
2.家长的收获:增长了一定的教育智慧,以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经验“点”出发,形成培养孩子其他良好习惯的经验“面”。
3.教师的收获:积累了家庭微项目的实施经验,新路本次換作经验运用、延伸、拓展到其他家园互动案例中。
- 上一篇:三月份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
- 下一篇:二月份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