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离不开对民间工艺进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此次论文精读选择了赵淑芳的硕士论文《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从民间工艺的社会价值及对幼儿个体价值的论述出发,讲述如何以实践来探索民间工艺对幼儿园课程的融入。
论文精读
1.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目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部分从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出发,重点写了将民间工艺
纳入教育范畴的意义。
又分别从民间工艺的
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两方面
论述民间工艺融入
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意义。
论文选题缘由:
1.民间工艺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2.民间工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
3.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将民间工艺纳入教育范畴的意义—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
幼儿园课程建设日益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研究趋向逐渐呈现地方化特色,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研究占很大比重。探讨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及其与儿童和幼儿园课程的内在联系,表明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工艺的文化价值论述了民间工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由此说明民间工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民间工艺与儿童的内在联系论证了民间工艺理念与儿童精神之间存在着相通性,说明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可行性。
2.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第二部分从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作为出发点,
描述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民间生活与传统精神托载民间工艺之“流”。从儿童是“自然之子”
表明幼儿园课程加入民间工艺
有利于追求儿童内在精神的感通,
重点表现了民间工艺
有助于幼儿园科艺融合教育的实现。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
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现
和幼儿个体价值体现。
民间工艺的优势特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缺憾。
01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科学与技术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说民间工艺本身就是形成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之一。民间生活与传统精神是托载民间工艺之“流” , 社会学认为特定的生活方式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民间工艺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甚至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
02内在精神的感通—儿童“自然之子”
人们常以“自然之子”来称呼儿童,这首先是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纯净、无邪的心灵。人类来自大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工艺“自然”精神对儿童精神的关照在民间工艺中“自然”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内在精神。
围绕着对自然生态周期变化整体和谐的期盼,出现了大量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如立春的鞭春牛、“二月二”的接青龙、添仓大屯,端午的除虫去毒,驱邪避瘟。各种民间工艺则成为这些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载体,体现着民间大众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03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特殊的社会与个体价值。课程的价值就是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合。将民间工艺纳入幼儿园课程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及个体价值。
04民间工艺有助于幼儿园科艺融合教育的实现
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两者却又密不可分。民间工艺的“工艺”二字分开来理解就是“工”和“艺”。“工”代表其科技理性的一面‚ “艺”代表其艺术色彩的一面。正因为有这两面的存在,才使民间工艺具有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属性。这是民间工艺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所在。在引起幼儿的审美愉悦和玩耍娱乐的兴趣的同时又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它既是美的,同时又是真的。在民间工艺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因此也是善的,它是真、善、美的统一。
3.实践探索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如何以实践来探索
民间工艺对幼儿园课程的融入。
过程分为三大步骤
分别是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初步构想。
行动研究遵循了基本步骤,
将环节总结为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
四个基本环节。
其中记录分为文字记录
和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的记录。
01幼儿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感知和幼儿对传统技艺的体验与探索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说民间工艺幼儿比较容易受自身经验的影响,用自己的图式去“同化”所看到的事物。教师要重视为幼儿营造民间传统文化的氛围,多为幼儿提供与这些符号接触与互动的机会,幼儿自然能够做到“自美其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欣赏与认同。同时,教师并没有停留在感官欣赏的表浅层面,而是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为了不剥夺大多数幼儿思考与探索的机会,教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探索。教师要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动手、自主探索去感受、体验,培养幼儿审美、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02幼儿的创作与表现
幼儿在与民间工艺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出的年龄阶段特点
分析:中班幼儿对符号的感知零散、缺乏系统性,在比较异同时,零散、片面、抓不住主要的不同。大班幼儿感知时,观察比较细致和全面。在比较异同时能够发现共同的规律。中班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与依赖性。大班幼儿则表现为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启示:在感知环节中,针对中班幼儿,突出素材的显著特点吸引幼儿注意。对于大班幼儿,多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多给思维训练的机会。在制作与表现环节中,针对中班幼儿,引导与示范应多一些。对于大班幼儿,留给幼儿充足的自由空间。
03如何处理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分析: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对有这些具象形式构成的民间工艺的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动手操作等切身体会、探索制作的过程,对这些符号感兴趣,感受到工艺的美和积极热烈的风格就可以了。
启示: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必要有意识地突出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或者说以显性的方式一定要让幼儿理解。
04行动研究的反思
启示:
(1)活动都应该遵循一下顺序——对民间工艺符号的初步感知与认识、对工艺制作方法的体验与探索、幼儿自己的创作与表现。
(2)民间工艺是通过整合的方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
(3)应增加教师及幼儿的相关经验。
不足:
(1)年龄阶段不完整。
(2)幼儿的体验过程不够完整
(3)研究的循环体现不够
05关于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教师问卷
描述了调查的范围和回收成果,承认了一定的限制,制定了被调查幼儿教师基本信息频数分布表。
问卷内容包括:(1)一线教师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情况,(2)一线教师关于民间工艺活动目标的认识,(3)一线教师关于民间工艺活动内容选择的认识,(4)一线教师关于民间工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观点,(5)一线教师关于民间工艺活动评价的观点
分析与讨论:(1)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受到重视,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主要展开方式是主题活动(2)绝大多数教师赞成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在设置方法上,最多的观点就是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制定目标(3)绝大数教师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都可以纳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大多数赞成可以结合实际对民间工艺进行改编,但部分提出应尽量尊重原貌(4)在组织时采用主题活动方式最受教师欢迎。教师认为组织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兴趣等。在组织方式上,小组活动方式最受教师欢迎。(5)教师比较看重幼儿是否愿意参与活动,是否对活动感兴趣。多数教师更看重过程性评价,不太关注结果性评价。在影响活动效果的原因方面,被提及最多的是环境的支持。
结论:(1)民间工艺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园本课程。开展形式以主题活动和在艺术领域中开展为主。
(2)对民间工艺的价值认识包括文化传承、情感陶冶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教育方面的价值。
(3)在内容选择上,多数教师认为应对民间工艺做选择和改编,但不能随意改编。
(4)多数教师认为民间工艺活动最适合在大班开展。教师自身素质被认为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
(5)评价方式不太以作品作为评价标准。教师以活动目标衡量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上更看重态度与情感维度。
06关于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访谈
访谈结果及分析:列出了访谈问题,并记录了访谈过程,结合先前的问卷和其他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论:
(1)几位教师都认同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与问卷所反映是一致的。
(2)融入过程中的困难是对幼儿来说有难度。教师们认为形式可以灵活掌握,核心是保留方法。
(3)民间工艺是以“整合”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课程的。具有三种融入方式:主题活动、内部拓展、有机渗透。
(4)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专场表演、节日活动、参观体验等。
(5)开展民间工艺活动必须考虑家长、幼儿园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07实施方案的初步构想
从“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几个维度初步提出一个实施方案。
目标的基本框架
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选择:(1)应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够提供幼儿积极参与的机会,能引发幼儿的兴趣(2)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是民间工艺中的优秀代表(3)符合地方实际情况,便于资源的寻找与收集(4)安全性较高(5)活动的开展能为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所
编排:(1)纵向组织(2)横向组织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具体方式:(1)日常教学活动(2)自由活动(3)与岁令时节相结合的活动(4)专场演出活动
评价
要点:(1)应注重在活动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设计各阶段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了解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
(2)尊重幼儿与民间工艺接触的特点,本着多元开放的基本理念进行评价。
收获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收获了不少启发也认识了不少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研究者详细地记录了师幼间的对话、活动的过程等内容,用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得结论更加真实可信。
研究者提供了十分详尽的客观信息,例如,合作教师的信息背景、问卷的基本构成、访谈的对话,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楚得了解研究内容,掌握具体背景,更易于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研究者使用了大量图表和图片,使得表达内容精简又明确,这启发我们可以以此为例,制作适合的表格、图像、思维导图,让论证清晰完整。
研究者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仅以专家前人的观点为根据,辅助进行研究,也以政策文件的指示出发,利于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本部分的研究以剪纸和陶瓷为主,将民间工艺集中在两大主题上,有利于研究的实施,启发我们在研究时可以选择具体一项内容作为主题,这样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会更加明确。
研究者的推理也十分深入。研究者努力推断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背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有助于结论更加饱满,充分挖掘实践的价值。
在后半部分的分析中,研究者结合了前半部分的结论和理论综合考虑,这使得结果更加完整,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也让文章更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相互照应,便于理解,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