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农村资源优势,以种植与饲养活动为载体,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创设劳动的最佳场所;搜寻、梳理种植与饲养资源,提供劳动的最佳素材;结合种植、饲养资源,开展真实的种植与饲养活动;开展创造活动,让习以为常的劳动变得不平常;引导创造活动进入幼儿精神世界,激发生活理想。
关键词:种植与饲养活动;幼儿劳动教育;创造活动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都在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家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1],应该让学生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接触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种类之一。我们顺应幼儿热爱自然、热爱动植物的天性,结合农村资源优势和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种植与饲养活动,尝试将种植与饲养从单纯的劳动范畴中抽离,赋予其更大的教育价值。然而,以种植与饲养为载体的幼儿劳动教育开展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先后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幼儿劳动的环境
(一)我们的思考:大自然是幼儿劳动的最佳场所
幼儿劳动教育强调用感官去认知、学习和体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决定了幼儿劳动教育要借助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大自然对幼儿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带领幼儿回归大自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品一品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的身体与环境互动,在大自然中获得美好的劳动体验。
(二)我们的实践:把大自然“搬进”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地处农村,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帮助幼儿与自然建立直接联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条件。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园外的五亩农田划归幼儿园。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决定将大自然“搬进”幼儿园。首先,考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种类、物种呈现的变化状态以及环境地形。以植物为例,涵盖木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并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开花、结果、落叶等不同状态。同时,园内建有山坡、草地、平地、河流以及沙地等符合真实自然环境的多种地貌。其次,尽可能贴近幼儿生活的实际环境,如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常见的、存活率高的植物和动物,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其构成的环境能调动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最后,适当留白,增加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我们没有在园内种满植物,而是让各班拥有“自留地”,自主开展种植活动。
在有限的空间里,我们创设了一个微观的“自然世界”。不仅创设物态的自然环境,还强化了环境的教育性。在自然性的基础上,我们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梯田式旱植区、水植区、飞禽区、果园区、种植区、饲养区、炊事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将区域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至此,一个融合了自然性和教育性的“小豆丁”农场初具雏形。
二、提供幼儿劳动的对象
(一)我们的思考:动植物是幼儿最亲近、最熟悉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生产劳动的要素之一,包括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等各类生物。动植物本就是幼儿生活环境中最熟悉的事物,幼儿天生对动植物充满好奇,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欲望。因此,动植物是幼儿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最佳素材,我们应当多为幼儿提供亲近动植物的机会。
(二)我们的实践:搜集和梳理种植与饲养资源
劳动教育除了创设劳动环境以外,还要有劳动内容,作用于内容才能开展教育。动植物是最鲜活的教育资源。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我园生态化的环境为背景,搜寻和梳理种植与饲养资源。围绕“幼儿园内有哪些种植与饲养资源”,我们进行了实地勘查,从“植物(动物)名称”“图片”“数量”“发现地”四个方面整理汇总,形成“园内种植资源一览表”和“园内饲养资源一览表”。但是,这样的资源梳理还是最粗浅的。于是,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资源审议活动,从资源特点、资源链接、资源教育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初筛。接着,幼儿园课程小组从幼儿和课程角度进行复筛。最后,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将筛选出的种植与饲养资源统整到每个节气里,形成我园种植与饲养资源表。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使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和补充。例如,让幼儿在家中参与清洁、整理、照顾植物等劳动,将其在幼儿园学到的劳动技能应用在家庭中,让家长更加直观地看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三、引导幼儿实际参与劳动
(一)我们的思考:种植与饲养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正确路径
劳动教育需要幼儿在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知。种植与饲养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能给予幼儿最大化的体验、参与和学习。因此,开展各类种植与饲养活动,让幼儿参与田间劳动和动物喂养,在真实的劳作活动中,学习使用劳动工具,获得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付出。
(二)我们的实践:种植与饲养资源与活动相结合
资源如果只是简单地安置在教育环境中,就是静态的“死资源”。资源只有与活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基于前期梳理的种植与饲养资源,我们寻找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与资源利用的结合点。以“挖掘动植物养种关键经验—可引发幼儿的活动—蕴含的学习经验—教师支持”为脉络,建立长期种养、阶段种养和临时种养等系列活动框架体系。幼儿通过各类种植活动,观察植物萌芽、开花、结果、落叶的阶段过程,学习松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收获等劳动技能。例如,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幼儿播散种子,待其发芽后,经历翻土、刨沟、挖坑,并成功移栽幼苗。其间,他们还进行了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活动。随着番茄苗长大,幼儿又参与了修剪枝条、摘心和搭建架子等劳作。这些事情对幼儿来说都不轻松,但他们真心实意、全神贯注地劳动着。经过精心培育,番茄大丰收,幼儿第一次品尝到自己种植的果实,劳动带来的成果和喜悦燃起了他们的热情。而各类饲养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了解动物的出生、生长、死亡等现象,体验喂食、清理、备粮、陪伴等一系列劳作。例如,兔子饲养活动中,幼儿收集材料,为兔子搭建住所;准备各种食物,亲自喂食;确定值日生,定期清理兔舍;为兔妈妈生产做各项准备……他们亲力亲为,看着小兔子经历幼年、成年和孕育,体验到生命成长。在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时,他们丝毫不在意这些活是否又脏又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由此可见,种植与饲养活动让幼儿以最直接的途径、最真实的感受,参与到了劳动的全过程,学习了劳动技能,积累了劳动经验,增强了劳动体验。在真实的“下地”劳动中,幼儿经历一系列完整劳作活动,获得劳动成果,这让他们兴奋无比,劳动也开始变得有意思。
四、让习以为常的劳动变得不平常
(一)我们的思考:劳动要拥有持久的吸引力
目前,我们开展的种植与饲养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全参与的劳动,幼儿参与劳动的全过程,获得劳动技能,体验劳动成果。但是,一段时间后,像种植土豆、水稻,饲养小鸡、蜗牛等活动都变得习以为常。劳动成了同一件事情的周而复始,幼儿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了兴趣。因此,要想始终让幼儿对劳动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必须要让平凡、熟悉的劳动成为一种手段,借由它,不断创新劳动项目和内容,不断揭示未知的事物,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劳动成为一种创造活动,劳动教育才会变得更有趣,也就会自然吸引幼儿的再次参与。
(二)我们的实践:开展创造活动
前期,像种植番茄、饲养兔子之类的活动,幼儿是充满兴趣的。劳动在当时对幼儿来说是发现未知的过程,但一段时间后,类似、重复的劳动就变得不再有吸引力了。幼儿只是参与播种、浇水、喂养等管理活动,对动植物关注度一般,兴趣自然不长久。事实上,种植与饲养活动不仅是对动植物开展管理活动,还包括对动植物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来说,不断发现未知才能引发持续的兴趣,重燃劳动热情。于是,我们挖掘种植与饲养活动中的探究点,为幼儿设置试验情境,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活动中,幼儿不断提出设想,不断进行新的试验,播种和喂养不再是同一件事的重复,而是对大自然的一次次新发现。将创造融入了劳动,劳动就变得再次引人入胜了。
例如,在大班饲养活动“被遗弃的小羊”中,幼儿喂养出生才两天的两只小羊。因喂养不当,一只小羊去世了,幼儿很伤心。于是,他们记录下小羊一天中的喝奶次数、喝奶时间点和每次的喝奶量,并生成图表。依据记录的数据,幼儿尝试有规律地喂奶,另一只小羊顺利活下来了。这让他们欢欣鼓舞。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小羊有主动吃小草的现象。他们猜测:小羊长大了,可以开始吃草了吗?它喜欢吃什么草呢?这些问题再次燃起了幼儿的热情。他们带着求知的欲望,追踪小羊出没的地点,观察并记录下小羊爱吃的食物。紧接着,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设想:找出小羊最爱吃的食物。他们将小羊常吃的食物进行分类,在保证食物大小、数量一样的前提下,他们比较出了每类食物里小羊最爱吃的。基于此,幼儿科学制定了小羊的一周食谱。一些原本对劳动较为冷淡的幼儿眼里也开始闪烁着探究的火花,他们提议:小羊已经吃辅食了,是不是可以断奶了?于是,幼儿尝试帮助小羊慢慢地断奶。最终,经历了一个多月时间,小羊成功断奶。这让幼儿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整个喂养试验的成功,又让他们产生了新的想法:幼儿园其他动物的喂养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幼儿的创造性劳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试验并不会因一个目标的达成而结束,随着试验目标的达成,幼儿不断产生新的设想,而每一次创造性的试验结果都让他们备受鼓舞,劳动也就不再单调和无味了。
五、使劳动成为幼儿精神追求的目标
(一)我们的思考:精神追求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
劳动教育不只是关注幼儿劳动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实幼儿的精神世界。教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行为和技能层面,而需更多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指导,帮助幼儿获得对劳动的深度感知和深层次理解。[3]劳动教育中,幼儿通过身体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所以,身体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因为幼儿只是获得了对劳动在身体方面的理解,并没有真正感知劳动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而这才是劳动更高级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让劳动进入幼儿的精神世界,唤起他们发现未知、尝试创造的愉悦感,这也是劳动的终极目标和最大意义。
(二)我们的实践:让创造活动进入幼儿的精神生活
幼儿劳动的过程应当是身心体验的过程。幼儿不仅要获得劳动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形成极其重要的智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幼儿只有养成这些品质,并将它们运用于实践,劳动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相连,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理想。
例如,有一年春天,气温过低,幼儿播种的种子未能发芽。为了增强种子的抗寒性,幼儿观察发现很多种子有坚硬的外壳。于是,他们想到用热水浸泡来软化种子的壳。果然,种下没多久,种子发芽了。但幼儿并不满足,他们希望发芽率能更高。他们寻求到新的方法——人工破壳,但幼儿的想法远不止于此,他们还关注到种子的发芽不仅与种子本身有关,还与环境相关。他们开始尝试搭建暖棚、给土壤撒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沉浸在探索种子发芽的活动中。他们谈论将来要培养出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发芽的新品种,甚至还有人想去种子实验室工作。再如,一年秋季,幼儿发现石榴树因缺少营养,石榴产量下降。在调查给石榴树补充营养的方法中,他们发现厨余垃圾可以成为肥料。于是,幼儿收集各种厨余垃圾,尝试液态肥、固体肥的堆肥方式。为了搞好这项试验,他们掌握了生态堆肥,进而又扩展到自制粘贴板和辣椒水等杀虫剂进行生态除虫。每次的生态试验,幼儿都梦想着成为自然科学家或环境保护专家。创造性劳动激发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劳动教育不只是体力的付出,也需要幼儿思维和精神的参与,是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我们创设自然生态的环境,将动植物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带领幼儿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开展创造活动,为幼儿揭开大自然的奇妙,使普通的劳动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 上一篇:九月份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
- 下一篇:六月份学习资料: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活动的研究